他专注科研,勇于探索
面对挑战不断突破自我
他团结协作,迎难而上
带领团队在多项国家级赛事中斩获佳绩
他坚定信念,砥砺前行
以热爱为动力
在学习与实践的道路上不断攀登
他就是2023—2024年度国家奖学金获得者
机电工程学院2022级材料成型及控制工程专业李佳泽

李佳泽,中共预备党员,机电工程学院2022级材料成型及控制工程专业班学生。曾担任大学生记者协会副会长。在校期间,获第十一届全国大学生机械创新设计大赛决赛三等奖,第十七届“高教杯”全国大学生先进成图技术与产品信息建模创新大赛三等奖,2024中国机器人大赛暨Robocup机器人世界杯中国赛三等奖,第二十六届中国机器人及人工智能大赛全国总决赛三等奖1项、优秀奖1项,2024睿抗机器人开发者大赛(RAICOM)全国总决赛三等奖2项,第十四届“挑战杯”山东省大学生创业计划竞赛铜奖,第二十一届山东省大学生机电产品创新设计竞赛暨第十一届全国大学生机械创新设计大赛山东赛区一等奖1项、二等奖1项,第十七届“高教杯”山东省大学生先进成图技术与产品信息建模创新大赛一等奖1项、三等奖1项,第二十六届中国机器人及人工智能大赛山东省机器人及人工智能大赛二等奖2项,2024年中国大学生机械工程创新创意大赛过程装备实践与创新赛山东赛区三等奖。获发明专利2项、实用新型专利1项,成功申请《“韭足饭饱”——韭菜收割打包机》校级大学生创新训练项目。被评为菏泽学院“优秀学生”。获2023—2024年度国家奖学金。

在李佳泽的记忆里,每一次赛事经历都如同精密齿轮,促进他的成长。当被问到印象深刻的一次竞赛经历时,李佳泽不假思索地提到自己参加的第一次竞赛——第十六届“高教杯”全国大学生先进成图技术与产品信息建模创新大赛。这场比赛如同灯塔般照亮了他的前行之路。
“将二维图纸转化为动态装配体的那一刻,我仿佛打通了知识的任督二脉。”李佳泽笑着回忆道。这次经历不仅培养了他的工程思维,更让他结识了十余名志同道合的伙伴。深夜实验室的灯光见证了他们的并肩作战,这些身影构成了他最坚实的后盾。

然而团队合作并不总是一帆风顺的。在比赛中,李佳泽和队友们在如何选择电机这一问题上产生了分歧。有人倾向于从理论出发,有人则注重实际操作。面对不同意见,他们冷静下来,提出了基于实验验证的选择标准,最终通过细致分析和多次试验找到了最佳方案。“那时,我深刻意识到,在团队合作中应该保持开放包容的心态,尊重他人的意见,并在合作中找到平衡。”他总结经验,并将其应用到之后的比赛中,此后的多个项目中,他和队友们默契合作,攻克了一个个技术难题。
深夜实验室的灯光,不仅见证着他们的拼搏身影,更记录着师生情的动人篇章。“祝老师总能在思维困顿时为我们点亮明灯。”在每个项目的设计阶段,祝凤金老师都为他们提供了宝贵的指导意见,让他们在解决问题时更加高效。

“因为喜欢,可迎万难。”是李佳泽对未来的坚定信念。尽管竞赛过程充满挑战,但他从未想过放弃。在那些关键时刻,老师们的鼓励、团队成员们彼此倾诉参赛的初衷,共同支撑着团队稳步前行。“困难只是暂时的,只要大家一起努力,众人拾柴火焰高,我相信没有什么是不可战胜的。”正是这份对竞赛的热爱和对团队的责任感,让他克服重重难关,在追求梦想的道路上熠熠生辉。

李佳泽与机械的缘分,始于儿时对机械装置的好奇。那些被拆解的废旧电器,成为他探索机械世界奥秘的钥匙。进入大学后,在祝凤金老师的引导下,他一头扎进机械设计和自动化控制领域。“关于工业自动化现存难题的探讨,我意识到将个人兴趣与解决实际问题相结合,便能够创造价值。”就此,李佳泽开启了充满未知与挑战的科研之旅。
在李佳泽的科研成果中,韭菜收割打包机是一项优异的成绩。为了改善传统的韭菜收割方式,他与团队深入市场调研,不放过任何一个细节。无数个日夜,他沉浸在反复的试验与严谨的论证之中,最终,他们运用创新技术,配备了特质装置,成功研发出集收割、打包于一体的韭菜收割机。谈及此,他自豪地说:“这款机器大幅提高了收割效率,降低了人工成本。能为农业现代化发展贡献一份力量,我感到无比自豪和满足。”

科研之路并非一帆风顺,往往伴随着重重困难与挑战。在蔬菜大棚智能管理系统研发项目中,李佳泽团队遭遇了精准检测环境因素的棘手难题。面对困境,他们并未退缩,而是迎难而上,迅速制定了解决方案。“在科研项目中,与团队成员的有效沟通和优势互补非常重要。”李佳泽深知团队协作的重要性,他带领团队成员明确分工、各司其职,共同攻克难关。他们引入了先进的传感器网络和无线通信技术,开发了基于OpenMV的智能检测系统。在这个过程中,团队成员互相启发,经历了无数次的讨论、尝试、调试与优化,最终成功突破了技术瓶颈。作为机械结构设计的核心成员,李佳泽与负责系统控制算法开发的队友紧密合作,通过定期的技术交流会和联合实验测试,确保了科研项目的高效推进。他感慨地说:“面对科研中的挑战,我学会了更加灵活地运用理论知识,与团队成员紧密配合,结合实验数据从不同角度分析问题,快速找到解决方案,推动研究进展。”

《材料科学基础》这门课程,对于李佳泽而言,无疑是求学路上的一座险峻“高山”。这门课程知识覆盖面广,涵盖了材料结构、性能、加工等多个领域,对物理、化学和数学基础要求颇高。尤其是材料微观结构与宏观性能间的复杂关联,像晶体结构、缺陷类型如何影响材料性能,这些较为抽象的理论常常让他一头雾水。为了翻越这座“高山”,李佳泽首先夯实基础,回头巩固相关知识,为后续的学习奠定基础;随后,他广泛查阅课外资料,拓宽视野,寻找解题的钥匙,有困惑之处主动向老师请教;同时,他还与同学携手组建学习小组,众人齐心,攻克难题。在专注与努力下,李佳泽逐渐拨开迷雾,精准掌握了课程核心,对未来的学习之路也由此充满了必胜的信心。
实验与项目设计,则是李佳泽学习拼图中不可或缺的另一关键部分。亲身参与实验,让他深切体会到理论与实践结合的力量。在做金属拉伸实验时,课堂上的应力、应变等理论得到了生动验证。“当我亲手调整工艺参数,看到材料性能随之变化,那些抽象的理论一下子变得鲜活起来。”这次实验不仅验证了理论知识,还大幅提升了他的实操能力。
“每一次实践都是成长的契机,我在不断积累中,为未来做准备。”李佳泽深知,这仅仅是个开始。他将带着这份热爱与执着,在成长道路上继续砥砺奋进,不断探寻未知,向着更高的学术高峰继续攀登。
